“本土留学”渐成留学新宠“本土留学”这一新概念将亮相于即将在8月份举办的北京国际教育博览会上,此次博览会的主办方北京市教委的主管领导在向我们介绍“本土留学”的由来和发展前景时说:“本土留学”将成为未来留学新宠。自1993年北京市家中外合作办学机构诞生至今,中外合作办学已经历了10年发展历程,目前各种合作办学机构达71家,其中非学历教育机构50家,学历教育机构21家。在学历教育机构中,高等学历教育机构10家,中等学历教育机构11家,中外合作办学项目37个,涵盖除义务教育以外的各个办学种类,涉及包括美、加、日、德、法、新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开设专业包括外语、商贸、工商管理、信息技术等众多热门领域,在校生近3万人。实践证明,中外合作办学是加速教育交流的桥梁,推动了北京市乃至全国的教育改革和发展。为更好的贯彻落实中外合作办学条例和北京教育大会的精神,展示中外合作办学的成果,中外合作办学十年成果展将亮相于今年8月24日至26日举办的北京国际教育博览会(2004)上,教育部审批认可的在京中外合作办学机构项目和北京市教委审批认可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及项目将同台展出,与学生和家长亲密接触,零距离提问,为中国学生圆一个不出国的“本土留学梦”。出国留学是众多学子及其家长的梦想,但限于资金等方面的原因,不少人只能望留洋而兴叹。“本土留学”弥补了这一缺憾。因为随着我国入世,对外开放力度加大,中外合作办学开始蓬勃发展,多种多样的教育交流与合作方式,不仅吸引了境外学生来华留学,同时也吸引了许多教育发达国家、地区的教育机构到中国来办学。原汁原味的国际课程、原版教材、外教授课,同时又省钱、省心,“本土留学” 正逐渐成为留学新宠。政策为留学保驾护航“本土留学”发展了十余年,但对于普通百姓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仍只是奢望,一方面是缺少法律政策上的保证,另一方面是部分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或项目违章操作,打击了学生和家长的“本土留学”愿望。随着教育国际化形势的发展和我国法律法规的健全,中外合作办学开始走上正轨。2003年9月1日,《中外合作办学条例》正式实施,今年7月1日《中外合作办学条例实施办法》又隆重出台,都为中外合作办学逐渐铺平了道路,在鼓励学生到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或项目就读或就学的同时,也尽量从政策上对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作出规定,进一步保障学子们在求学过程中的切身利益。《中外合作办学条例实施办法》规定,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应当提供符合标准的校舍和教育教学设施、设备,按照招生简章或者招生广告的承诺,开设相应课程,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保证教育教学质量;应当依法建立学籍管理制度,依法按学年或者学期收费并公示,不得跨学年或者学期预收;每年向社会公布该机构或者项目的办学层次和类别、专业设置、课程内容、招生规模、收费项目和标准等情况。对于督促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的规范办学,《中外合作办学条例》专设一章对设立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作出规定,《中外合作办学条例实施办法》则从几个方面进一步细化了条例的规定,其明确规定中外合作办学者应当如期、足额投入办学资金,不得抽逃办学资金,不得挪用办学经费;根据实际情况,规定中外合作办学者作为办学投入的知识产权,其作价可以由双方按照公平合理的原则协商确定;规定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不得举办其他中外合作办学机构;规定已举办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的中外合作办学者申请设立新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的,必须通过有关部门组织的评估。为了更好的保障就读学生的权力,《中外合作办学条例实施办法》,对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的内部管理也做了明确规定: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不得担任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的理事会、董事会或者联合管理委员会的成员;要求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应当聘任专职的校长或者主要行政负责人;规定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依法自主管理和使用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的资产,但不得改变按照公益事业获得的土地及校舍的用途,不得从事营利性经营活动;要求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每年向社会公布该机构的办学层次和类别、专业设置、课程内容、招生规模、收费项目和标准等情况;要求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应当按学年或者学期收费,不得跨学年或者学期预收。当然,选择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或项目就读,不光要看其合法性,同时要考虑自己的喜好特长和未来的就业需求,不要盲目跟随所谓热门专业,适合自己的才是的。“本土留学”优势明显目前中外合作办学有多种类型,最主要的包括4种:首先是有独立法人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一般可同时拿到中外两个学校的学位;第二是以二级学院的身份与国外教育机构进行的合作,学位问题与各个机构的层次和类别挂钩;第三是职业教育方面的,主要是培训性质的,一般可拿国内的学历,国外的证书;最后是项目合作形式,表现为教师、教材的互换共享,最有代表性的是各种MBA项目。除了这4种,我们的对外交流与合作的形式还很多,包括语言培训等许多方式。在高等教育阶段,目前中外合作办学及项目多采用“1+3”、“2+2”、“3+1”和“4+0”等模式。各数字分别为学习年限,比如“2+2”就是在国内完成一半学业,到国外完成另一半学业。这种模式也是为大家所比较看好的。像中国农业大学最近与美国康奈尔大学签定了合作协议,确定两校在互相承认学分的前提下,联合培养本科生以及其他相关合作,其中对于学生培养模式就采用“2+2”,即学生在农大完成了一、二年级的学习后,可到康奈尔大学继续三、四年级的学习,修满规定的学分且成绩符合要求的,可以同时申请农大和康奈尔大学的学士学位。今年农大有22名学生申请该项目,其中7名已经被康奈尔大学录取。“本土留学”与出国留学相比,其省钱省心的优势明显,概括起来主要包括以下4个方面。首先,语言和文化的预热。对于很多人而言,有在国内预热语言的过程,以帮助学生尽快适应国外的生活、学习环境。其次,费用划算。学生通过国内阶段的学习,可以取得国外合作院校承认的学分,到国外以后这些学分也同时得到转移,相应的课程在国外合作院校就可以免修,把4年(或2年)的学习过程分成国内、国外两个阶段就可以节省很大一部分费用。大学本科全部在国外读,学费和生活费加在一起,通常需要30万元至50万元人民币,还得准备额外的中介费用,而通过国内、国外各完成一半学业的方式,就可以帮助学生节省大约1/3的费用。第三,就业抢手。学生完成全部学业后,获得国外大学的书,这些证书在许多国家都能得到承认,大部分合作项目的学位在国内也被认可。由于具有多种技能,学生回到国内后往往是抢手人才,当然,也可以选择在国外继续深造或就业。最后,出国的把握更大。高中生或大专生直接出国读大学本科,申请签证会有比较大的困难,一旦被拒签,只能重新联系其他国家的学校。而通常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的“1+1”、“2+2”等项目是在各国使馆备案的,所以绝大部分学生都可以得到签证,万一被拒签,也可以由学校协助签到其他国家的学校,确保学生可以在国外完成学业。随着留学热愈演愈烈,人们已不再满足于“只要能跨出,随便哪一所大学都可以”的心态,而是期望能跻身于一流大学。而国际大学的“门槛”特别高,每年只有为数不多的优秀学生才能有幸入选。出国,既而就读国外一流院校的只能是少数人,与之相矛盾的是大多数期望求学海外的学子都有自己更高的目标。因此选择在国内办学的国际名校就读无疑成为。为了让更多学生和家长零距离接触名校,同时吸引名校来华办学,北京国际教育博览会(2004)将邀请包括牛津大学、剑桥大学、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华沙理工大学、新南威尔士大学、东京都立大学、汉城大学、易三仓大学等国际知名院校来参加国际教育展,同时精心安排大量国内项目与其探讨合作办学思路,为中国学生不出上国际名校铺就道路。